欢迎光临菏泽学院计算机学院!
 

教育教学

理论学习

网站首页 > 教育教学 > 理论学习 > 正文

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

     

[作者]:  [编辑]:计算机学院教科办     

建设一流大学,核心是培养一流人才,关键要有一流本科。2007年,经过教育思想大讨论,全校上下对“教代会”校长报告中提出的“坚守立德树人根本,实施‘精英教育、个性化教育、全面发展教育’”理念达成共识,倾力办最好本科,十年磨一剑,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,全要素、全过程、全方式、全师资、全方位开展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,真正让每位学子都能享受最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,成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、创新创业能力、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的一流人才。

本成果紧紧抓住“50分钟课堂”主战场,以“探究式-小班化”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,实施“课程体系、教学方式、学业评价、教学激励、条件保障”全要素课堂教学改革,打造“高阶学习”课堂;以“非标准答案考试”为牵引,开展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学业评价;通过万门课程、国际课程周、千个学术社团、双创一条街等多措并举,全方式推进个性化培养;通过教师“双证”上讲台、绩效考核、重奖一线教师等,全师资强化教书育人;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基础地位,全方位加大教学投入,打造学术殿堂式教学环境。

十余年的真抓实干,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实现了六个转变:从注重知识点传授的“以教为中心”向“知识+思维方式+想象力”并重的“以学为中心”教学模式转变;从“灌输式”、“片面追求专业化”向探究式、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转变;从重死记硬背、“期末一考定成绩”向重独立思考、“全过程学业评价-非标准答案考试”的学业评价转变;教师从“知识传播者”到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“引导者”的角色转变;学生从被动学习、“考试型学霸”向主动学习、“创新型学霸”的行为转变;从教学投入单一、偏少到全方位教学投入的机制转变。形成了教师“爱教、善教、乐教”、学生“勤学、悦学、会学”的良好氛围,形成了一流本科教育的川大模式雏形,引起国内外高教界广泛关注,产生了引领和示范作用。

成果主要内容

1.全要素课堂教学改革

学校从课程体系、教学方式、学业评价、教学激励、条件保障的全要素推进课堂教学改革,将“45 分钟课堂”作为主战场。

“探究式-小班化”教学 自 2010 年起按 25 人编班,人数多的课程“中班授课、小班研讨”,以利实施启发式讲授、互动式交流、探究式讨论。建立研究生助教体系辅助研讨。混合式教学、翻转课堂等

促进教学相长。“探究式-小班化”课程 9024 门次,占比 70.5%,建成示范课程 128 门。

学术前沿进课堂2013 级起全校开设新生研讨课和学科前沿课训练学术研究基本素养。开展跨学科项目制课程促进交叉协作,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以项目研究形式学习。

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坚持课堂既传递知识,更担负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。“8 秒正能量”等主题微视频活动,聚焦现实,深受学生喜爱,上百个微视点击率超 1500 万次/年。

2.全过程-非标准学业评价

推行全过程学业评价改变“期末一考定成绩”的做法,将课堂讨论、平时作业均计入总成绩,期末考试成绩原则上占总成绩比例不超过 50%、平时考核不少于 6 次。

强调考核“四个结合”标准与非标准考核相结合、灵活考查与基础考核相结合、动态与静态考核相结合、个人与团队成绩相结合。

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命题主要考核能启发思维的开放式、创作型题目。如《明清史专题研究》课考题为“如果有机会穿越回到1644 年,你最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请试着描述那时 TA 眼中的中国与世界。”学生纷纷穿越回到 1644 年,不少创意回答让老师倍感惊喜。非标答案考试已实现全覆盖,出版了《变革学业评价激发创造思维——四川大学非标准答案考试论文及试题集》系列丛书

“探究式-小班化”课堂教学改革前后对比图

3.全方式推进个性化培养

推行“万门课程计划”形成学术研究型5000门、创新创业型1000门、实践应用型1000门,行业专家1000门、跨学科交叉复合型及感知未来课程300余门的多元课程体系;首批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,在线开放课程修读人数超128万人次。贯通本硕博课程,自2014年起,高年级优秀本科生可修读研究生课程。

持续开展“国际课程周”2012年起,每年春季设立2-3周“国际课程周”,邀请哈佛等700位外籍专家,开设900门全英文课程,川大学子不出校门就能聆听世界一流大学课程。

首创“双创18条”与创新学术社团在全国高校率先制定实施“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行动计划(18条)”,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知识、能力、品质和本领。每年聘请300余位行业精英开课,组建行业导师队伍2300余人,建设校外实践基地540余个,每年立项大创2000余项,在江安校区打造了学生“I 创街”。实施“三进三结合”(学生进课题组、进实验室、进科研团队;鼓励教学与科研、课程与课题、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相结合),培养学生创新能力;建成学术社团681个,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,发展学生的个性、爱好和特长。

4.全师资强化教书育人

品德高尚、学术卓越、教学优秀的师资主导教学石碧、冯小明等两院院士、长江学者、国家教学名师等高端人才承担本科教学、领衔新生研讨课,魏于全等4名院士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,组建“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”等4个交叉学科创新班,培养复合型人才。

重奖一线教师每年表彰本科教学先进1000余人,卓越教学奖、星火校友奖教金和五粮春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已重奖一线教师132人。总奖金1360万元/年(“卓越教学奖”特等奖100万、一等奖50万)累计表彰5364人次。

备注:统计时间截止至2017年12月。

新教师“双证”上讲台实施“双证”(教师资格证+教学能力培训合格证)上讲台制度及青年教师科研启动费、导师制、博士学位和海外经历三个“全覆盖”。举办17期本科教育大讲堂、5届“以学为中心”的国际研讨会和6次本科教学工作会;聘请86名教学导师,开展教学策略系列培训,参训教师2.86万人次。

绩效考核保障全身心投入制订《四川大学“探究式-小班化”教学基本要求》等规范教学。2013年起,建立目标责任制,绩效考核教学权重超50%。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,教师升等晋级、评奖评优重点关注教学。

5.全方位加大教学投入

全校齐力推动党委常委会、校务会、各学院党政联席会、基层教学组织等定期研究教学;多次教代会、每年科教学工作会研讨教学。

“学术殿堂式”环境建设:投入2亿元打造各类智慧教室403间(占比81%)和公共空间。网络云教室可跨校区、跨校园、跨国远程互动;手机互动和多视窗互动教室便于学生即时参与课堂、多屏呈现讨论过程,虚拟仿真教室可让学生体验 MR“黑科技”,走廊、宿舍等公共空间将教与学的思维碰撞延伸至课外。

持续增加本科经费投入。经费优先保障本科教学,近七年年均投入约6亿元。

本成果有效解决了如下教学问题:

(1)解决了高校如何以学生为中心、满足个性化需求,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问题。

(2)解决了教师照本宣科、学生被动接收,课堂教学以单向的知识传递为主、交流互动严重不足、难以真正教学相长的问题。

(3)解决了传统学业评价“期末一考定成绩”、学生死记硬背、“60分万岁”、不能真实反映学生能力和水平、无法驱动有效教与学的问题。

(4)解决了研究型大学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、本科投入不足以支撑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。


上一条:互联网+教育: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 下一条:让“坚硬”的专业课“柔软”起来